关联主题::
同级:: 2025-09-06_星期六
下一级::
第一层思考
先描绘这么一个场景,
案例
小A同学遇到了健身困境,然后向我求助。
小A想要健身,但是迟迟无法行动,每次想到要健身这件事,心里就跟搁着一座大山一样,会设想很多卡点。
他视图寻找自己为什么无法开始健身的原因,然后找到了一些答案:“拖延症”、“完美主义”,甚至一步步推导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问题👪… … 可是这并没有帮助他解决问题。这其实就陷入了“心理学”上的“原因论”。
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认为
你现在的状况,来自于过去的经历,来自于你的环境和周围其他
但是原因论,有一个弊端。它能解释一些现象,但是无法帮助我们实质性进行改变。
其实小A的这个问题,解决起来很简单。
他的思维关注点全部在“原因”上了,可真正想解决问题关键点在于“行动”。
他应该多去想,我该如何行动?我现在能做些什么?行动必须是具体的,而不能是形而上学的。
比如,每天坚持5个引体向上,完成后就去滴答清单打卡,先坚持1周,半个月,1个月再说。
如果一个卡点,几年前存在,几年后还是存在,它时不时的跳出来几下,但是你又不知所措,其实会让人非常挫败的。
当我从上位者的角度去看到小A的这个问题,是一目了然,非常清晰的。
因为我已经从桥的一端走到了另一端,可小A还没有上桥,所以他是茫然的。
正如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,
“你不能用创造问题时所用的思维层次来解决该问题。” ——爱因斯坦
然后我敏锐的觉察到,我自己也有很多卡点,有些事情我想突破却迟迟无法行动,我也会苦于“东边补补,西边缝缝”,渴望找寻问题的根源。
帮助小AI解答完问题以后,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几年前听过的猫叔的一个观点,学习的时候要写“践行清单”,结合之前看《传习录》里关于“知行合一”部分的讲解,以及《毛选》的《实践论》部分的内容,我一下子就明悟了。
于是就有了第一份思考🤔:
- 做事情遇到阻碍或者学习的时候,核心注意力放在「行动层」,多去想,我该如何做?我当下能做些什么?不妨列个「行动清单」嘛!
为什么遇到问题,我们沉迷于找原因,而不是行动?
1、大脑觉得“找到原因=事情被解释清楚了”,于是会有一种虚假的掌控感。
2、找原因本质上是拖延行动的方式,因为它不用冒风险,不用承担结果。
3、原因可以无限多,但并不会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做。
第二层思考
这个思考还没有结束,我们从更高一个维度上去看待,我是如何通过指导小A的例子来联想到指导我自己的?
帮助别人 → 反观自己
当我在帮助小A的时候,我是站在“引导者”的位置,用的是理性、系统、结构化思维。
但当我面对自己时,容易陷入情绪、拖延和自责。
这让我意识到:把自己当作别人来指导,答案就会清晰很多。这是一种“角色抽离法”,本质上就是“元认知”的应用。
你肯定有过类似的经历,当你去和别人分享某个观点或者聊某个知识的时候,最后惊讶的发现,居然是先把自己给聊明白了。这不就是大名鼎鼎的“费曼学习法”嘛?
具体方法:
1、陈述清楚问题(像来访者一样说清楚自己的困境)
2、角色抽离(假设这是小A的问题,最好是恰有这么一个真实的人来问你这个问题)
3、理性思考该如何解决小A的这个问题(当我们想不明白的时候,我们可以调用一个更优质的大语言模型来思考这个问题)
4、生成指导方案
5、将指导方案拿来指导自己
我的思考是这样的:
我在指导小A的时候,是降维打击,从上到下看非常简单,
那有没有一个比“我”更高的视角呢?比如未来的我,或者外星人?那这样的话,他看我是不是也是一目了然?我所谓的问题,在他眼里非常的简单?
用指导别人的方案来指导自己会让自己更有力量!这会更具备说服力!
此外,还有两点建议:
1、平时多积极且真诚的给别人解答问题,这是最好的自我锻炼;
2、将每次为别人解答的问题归纳为档案;
再补充一点,
其实你看,治理国家和治理我们自己,没差异的。国家的五年规划,用来指导自己也是合适的。
将国家的主体改为你自己,再合适不过了。
第三层
上面的方法往往受限于,我们往往找不到那个小A,找不到与自己当下困扰相似的问题。
(这个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常的积累了,你看的书,人,包括看的剧,都在丰富这一点)
为什么学商业的要去研究军事?就是这个道理。
那该怎么做呢?
我想到一个极佳的思路。
让AI,帮我构建一个。
让它帮我构建一个事件B,B的性质和当下困扰我的A完全一样(可以更简单一点)改变里面的主体和事,也就是将人和事都改变了。
然后你去把B处理一下,得到解决思路,当然你可能说自己处理的很烂,那就让AI辅助你或者直接给你一个处理B的答案,你去修改呀。这样你就有了处理B的答案。
你用来指导你当下的生活A,一步步照做就可以了。
这个我给它起名为「假设法」(用AI或虚拟替身)
如果没有别人,就创造一个虚拟的案例,让它和自己问题的本质相同,再用“导师模式”解答。
这是非常高阶的自助方法,相当于给自己造一个“外部镜子”。AI告诉我这个思路已经接近 专业教练/咨询里的“投射与重构”:
- 投射:把问题放在别人身上来看。
- 重构:再把答案拿回来指导自己
方法论总结
为此我总结出一套模板——
1、发现现象(卡点出现)
- 描述困境:把你做不到、抗拒、拖延的事情写出来。
- 示例:“我想健身,但总是坚持不下来。”
2、区分“原因”与“行动”
-
常见错误路径:
- 停留在原因分析(例如:“因为我太累”“因为我意志力不够”“因为我性格不自律”)。
- 这只能带来一时的理解与抱歉,却不会推动改变。
-
正确突破路径:
- 把注意力转到 “我能做什么” 上。
3、抽离换位,寻找更高视角
-
方法一:假设别人遇到同样问题
- 如果朋友告诉你“我健身坚持不下来”,你会给他什么建议?
- 从外部视角思考,会比陷在自己的情绪里更清晰。
-
方法二:AI辅助“类比重构法”
- 把原本的问题 A 重构成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B,但 A 和 B 的本质逻辑相同。
举例说明
🔑 举例说明
你的原始问题 A
- “我健身坚持不下去。”
由 AI 重构的问题 B(同质不同形)
- “小王学英语坚持不下去。”
- “一个画家每天想画画,但总是拖延。”
- “一家公司想推一个产品,但总在中途停滞。”
👉 A 和 B 的表象完全不同(健身 vs 学习 vs 创业),但 本质模式相同:
想要长期坚持一件事 → 被情绪或惰性阻碍 → 找借口停滞。
这样你在看问题 B 时,就能摆脱原本的情绪枷锁,以“旁观者 + 导师”的身份去解决。
提示词
我现在的困扰是:
【在这里写下你的问题 A】
请你帮我重构一个 问题 B,要求如下:
- 问题 B 在表面情境、人、事、领域上,要和 A 毫无关系。
- 但问题 B 的 本质逻辑/结构 必须和 A 相同。
- 请先清楚解释,为什么 B 和 A 在逻辑本质上是同构的。
- 然后以旁观者/导师的身份,给出解决问题 B 的 具体行动方案。
- 最后,把解决 B 的行动思路,迁移回到我的原始问题 A,转化成我可以立刻执行的行动清单。
提示词对应案例
🌱 示例演练
- 输入问题 A:
“我想健身,但总是坚持不下来。”
- AI 可能生成的问题 B:
“一家创业公司想推出一款新产品,但总是停在计划阶段。”
- AI 的输出结构:
- 说明同构逻辑:坚持健身 ≈ 持续推进产品,本质都是“长期行动需要小步执行+持续反馈”。
- 给 B 的方案:把大目标拆成小迭代,先做最小版本产品,收集反馈,再逐步扩展。
- 迁移回 A:把健身目标拆成“每天 5 分钟运动”,先执行最小动作,记录反馈,再慢慢升级。
4、生成行动清单
用B的行动方案指导A。
- 核心问题:我能立刻做的 最小行动 是什么?
- 操作步骤:
- 重构问题 A → B
- 例:A = “我健身坚持不下去”
- B = “一家创业公司想推出一款新产品,但总是停在计划阶段”
- 分析同构逻辑
- 健身坚持不下去 ↔️ 产品难以落地
- 共同模式:目标过大 → 行动压力过高 → 情绪阻力 → 停滞
- 导师给 B 的行动方案
- 先推最小可行版本(MVP),不求完美,只要启动。
- 制定超低门槛任务(比如一天只发布一条功能 demo)。
- 用反馈循环驱动下一步迭代。
- 迁移回 A(健身)
- 只做最小可行运动:每天 5 分钟 or 5 个深蹲。
- 不要求完美计划,只要有“上线动作”。
- 每次完成后做简单记录,当作“用户反馈”,再逐渐扩展。
👉 行动方案的精髓:用最小动作打破停滞,让行为启动,而不是困在“计划与原因”里。
- 重构问题 A → B
5、行动 + 正向反馈
- 执行后确认:
- 每完成一次微行动,立刻对自己说一句:“我已经启动了,我比昨天更近一步。”
- 定期复盘:
- 一周后复盘:
- 哪个微行动最容易?
- 哪个带给我成就感?
- 哪个还需要调整?
👉 保持 小成功 → 正反馈 → 持续行动 的循环。
- 一周后复盘:
6、关键提醒
- 理解≠改变:原因分析只能带来解释,无法推动转变。
- 行动=终点:无论多小的动作,都比完美的解释更有力量。
- 抽离+迁移:通过类比重构,把问题放到另一个领域,获得更清晰的解法,再迁移回来。
- 积累小胜利:一次次的最小行动,会逐渐堆叠成真正的突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