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联主题::
同级:: 2025-09-28_星期日
下一级::


关于帮助别人

帮助别人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对方主动先求助于你,且你愿意帮助对方。这时候你才能帮助对方,这个先后顺序一定不能变!

你能发现对方的问题,是你在这个问题的认知上比对方高。但这恰恰也是最要命的地方。

因为你知道,只有真正的解决问题,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
但是改变的主体并不是你自己,而是对方。

1/ 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,无一例外的会用自己体悟到的为基准去看待别人的行为。

自己体悟的是你的主观思想,你的主观思想反映客观规律,但未必是客观规律的全部。

因为缺少大数据样本(主要是事实)以及认知不足,所以更多是以自己的主观标准去要求和看待对方。

2/ 好为人师是人的天性。其实就是将自己主观意志强加到对方身上了。

因为你暗自已经有了标准:对方必须有足够的行动力和悟性才对得起你的传授。

于是,你“好为人师”这个行为本身也是有很多私欲的。
所以说呀,帮助别人这事,你得分清课题,别有太多期待和要求在里面。

那些持续不幸的人都是自己所累积的因果造成的,但无一例外的都是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逻辑体系来解释万物,而且不懂得“反求诸己”,语言充斥着对自己的自责,对外界的抱怨。

更可怕的是,

1、对方没有向你求助,你贸然的指出了对方的问题。
如果对方不一定认为那是问题,或者你没有把问题说清楚,对方就会下意识的辩驳。
他会找出种种借口去证实,你说的不对,他并没有错。

于是,最后就变成了无关问题本身,而是一种博弈对抗
这时,你只有用更深刻的道理去将那个问题掰开揉碎了解释清楚,而且还得以对方能接受的方式讲清楚,这个因果才能化了。

什么叫以对方能接受的方式讲清楚
这意味着你需要讲得清道理,托着住情绪。

即使你真的能把问题讲清楚也是一件极其消耗人的事。

与知识体系和⾃⼰差别太⼤的⼈沟通,最⼤的问题是,每讲⼀句话,后⾯可能要再解释四五个概念,而对⽅会随意在每个细节上抬杠,耗费你更多精⼒去解释,这样沟通成本指数级上升,纯属浪费时间。⼀旦意识到这⼀点,应当⻢上终⽌沟通。

2、更可怕的是,你指出了问题,还给不出答案
因为给予了对方不安,但又给不出答案,对方未必会感激你,反而更容易对你产生不满、怨恨。

于是最不好的结果是,因为你可悲的善意,让你多了一个仇人。

3、将问题的责任归咎于你

如果是对方有求于你会是什么样
对方会尊敬、谦卑、耐心、真诚,更重要是,对方知道问题是属于他自己,而不属于你,他是能分清这个课题的。
你帮他是情分,不帮他也是本分,都没有理由怨恨你。

但如果是你主动要求帮助对方,性质就变了,他会认为是你主动要帮助对方的,又不是他有求于你的,于是不自觉的将问题的责任推到了你身上。

关于问AI

问AI也是一门技巧。

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,但是无论你问什么,AI都会给你答案。
AI的回答,取决于你的提问,以及它的大模型。

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一点,以为AI回答自己的就是客观的真理。

如果你心里本来就是有答案的,其实容易“证实偏见”,即先有立场,再有观点。
因为你问AI的时候已经下意识引导了AI,AI更倾向于回答你想要听的那些内容。

事实上,你更像是用AI来做你的嘴替,来合理化你的观点。

所以需要辩证的看待AI的答案,以及“正确提问”。

关于课题分离

事实上多数人在遇到事的时候是压根分不清课题的。

当我们说,那些安慰我们的人,又没有经历过我们的感受,凭什么那么说。

这意味着,我们要求:别人必须经历了我们的感受,才能安慰我们

这话是真的有问题的。

1/ 别人没经历过,未必不能懂得那种感受,未必不能安慰。(“经历过”并不是“安慰”的必要条件。这是典型的逻辑问题)

2/ 别人没义务经历啊。

我觉得这里最重要的是,没分清课题。

1)对方要不要安慰我,是对方的事。

2)对方安慰我的话,我接不接受是我的事。

3)对方安慰我的行为,我感恩还是怨恨是我的事。

痛苦在于,很多时候,
我们把别人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了。
同时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为别人的过错。

别人安慰自己的话,我们不接受。显然这是自己的课题,不是对方的。

别人安慰自己的行为,是别人的课题。如果对方是善意的,我们可以感恩,也可以无视,这都是自己的课题。

所以,我想,如果是我的话。

我难过的时候(这是我的事),有人安慰了我(对方的事)。如果对方爹味很重,在说教(对方的事),我可以不接受(我的事)。

如果对方是善意的(对方的事),但是内容我不接受(我的事),我依然可以感恩对方(我的事)。

这个思考🤔产生的原因是,我发觉多数人真的没办法分清课题。

真正遇到事了,是分不清的。
得在事后,主动控制,得复盘,得事上练。

佛度有缘人

众生皆苦,佛度众生,众生难度。

解读一下:佛度有缘人这句话。
这里的“有缘人”,不是你能救的人,而是“有自觉、自愿、能接住引导的人”。

能托住对方情绪,给予对方认知,帮助对方正确归因,看似短期有效。但如果对方自己不想改变,不能自省并发挥主观能动性,就会给予陷入深渊,重复跌入谷底。

唯有一种人能够改变,“反求诸己”的人。

反求诸己不是自责,懊悔,而是正确归因,课题分离,积极面对。

要自省,不要自责,永远不懊悔过去。

与之相反的叙事是:
我是全天下最不幸的那个,别人凭什么那么劝慰和指导我,他又不能感同身受我,凭什么?

都是对方的错,对方怎么一直在针对我,怎么所有人都在伤害我,怎么倒霉的事都发生在我身上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