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联主题::
同级:: 2025-10-07_星期二
下一级::
“谁控制你,就是谁需要你。”本质上是”控制“与”依赖“的相互关系。
需要和依赖的关系
cm:这里说一下,需要和依赖的关系。
“需要”是自然的、暂时的;
“依赖”是失衡的、长期的。eg:
- “我需要别人的认可” → 表示我在寻求社会反馈;
- “我依赖别人的认可” → 表示没有它我就活不下去。
当“需要”被放大或得不到满足,就会转化为“依赖”。
唯物辩证法的核心:一切关系都是相互依存、相互作用、相互制约的
唯物辩证法认为,任何力量关系、权力关系、经济关系、情感关系,都不是单向的,而是由两极对立统一的矛盾构成。
“控制”并非单方面的支配,而是一种控制-被控制的统一体。
控制方与被控制方构成了一个具体矛盾体:控制的存在以被控制者的存在为前提。
没有被控制者,控制就失去了对象,也就不存在“控制”这一现实关系。
层次 | 表层现象 | 本质逻辑 |
---|---|---|
现象 | A控制B,看似A强B弱 | 控制是基于B身上有A所需要的资源、劳动力、价值、情感、认同等 |
本质 | A对B的控制,其实是A对“被控制关系”的依赖 | 控制并非“完全自由”,而是一种“反向束缚” |
在不同的情境下,控制与被控制的 主导面会发生转化。
举例说明:
- 资本与劳动
- 资本家控制工人,但资本家的利润又完全依赖工人的劳动。
- 看似资本家掌控一切,但本质上资本家需要工人来实现剩余价值。
- 一旦工人集体罢工,控制关系就会发生逆转。
- 父母与子女
- 父母控制子女的生活选择,但他们的情感安全感也依赖于子女的回应。
- 所以控制背后往往是“被需要”“害怕失去”的心理。
- 情感关系
- 一方控制欲强,其实常常是因为在情感上更依赖对方。
- 所以“控制”是“恐惧失控”的防御机制。
→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:主导与被动、控制与被控,都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。
从“相互作用与反作用”的角度理解:
唯物辩证法认为,一切事物的关系中,双方都对对方施加作用。
- 控制者通过制度、资源或情感手段影响被控制者;
- 被控制者通过存在本身反向定义了控制者的角色。
“控制”是一种互动结构而不是单边结构。
谁能控制你,意味着你身上有他所需要的“力量要素”:信息、注意力、情感、劳动力、资源、地位等。
换言之:
“被控制”不是“弱”,而是“被需要”的证明。
但辩证法也强调:
“被需要”并不等于“有力量”。
真正的自由在于:能否主动管理“被需要的价值”,让依存关系对等化。
从“量变—质变”看自主的可能性
在某一阶段,“被控制”可能是事实(例如工作、情感、制度依附),
但唯物辩证法认为,只要在其中不断积累自主能力、资源与认知,
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,就可能导致质的飞跃——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。例子:
当个体具备了独立判断与经济自主,原本的“控制关系”自然失效。
所以解除控制的关键,不在对抗,而在提升自身“被需要的质量结构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