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联主题:: 《胜者心法:资治通鉴成事之道》笔记索引
同级:: 2025-09-02_星期二
下一级::
对应课程:音频链接
序言-读透《资治通鉴》,过好在地球上的一生
- 顺境时多做事,逆境时多读书——网友评论
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?
为了学历史。
- 什么是历史?历史是大跨度的时间上人类社会发生的事情。学历史是为了了解人性。大跨度时间上的人和人、人和物发生的事,反映出的规律就是人性的规律。
《资治通鉴》描述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。
“通鉴”——”通“:从古至今,一路通过来;”鉴“:镜子,过去的镜子提示现在,也提示未来。冯唐还总结出了其他三个目的:为了学管理、为了看丰富实例、为了学好汉语。
暂时没有时间看原书, 所以打算先结合得到《熊逸讲透资治通鉴》系列一起学一下。
读书切戒在荒忙,涵泳工夫兴味长。未晓莫妨权放过,切身须要急思量。
【出处】宋·陆九渊《陆九渊集·语录上》举一学者诗
【译注】读书一定要避免慌慌忙忙,潜心体会就会感到兴味无穷。有些不懂的地方不妨暂且放过,但自己需要的东西必须立即抓住,认真思索。荒:同“慌”。涵泳:沉浸其中细细体会、琢磨。
【用法例释】用以说明读书不能急于求成或不求甚解,书中的道理要钻研琢磨,细心体会,对自己有用的、重要的地方更要用心思索,弄懂弄通。
关于第三部分”我们怎么学《资治通鉴》“,冯唐老师写的挺好的,以后再细细品味一下。
周纪一 [公元前403年-公元前369年]
三家分晋: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是秩序
《资治通鉴》背景科普
《资治通鉴》是北宋政治家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,涵盖十六朝、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,近三百万字。《资治通鉴》开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年),开篇记录的第一个历史事件,就是春秋末年三家分晋。
cm:真是个大工程!
东周前半期称为“春秋”,此时周王室名存实亡。周王室下面,一共有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割据称雄,这些诸侯不再朝见周天子。春秋末年,发生了韩、赵、魏三家瓜分晋国的事情。
司马光为什么从东周开始写?——网页评论,这部分有一些历史科普信息我觉得有价值
为什么?司马光要从东周开始编撰这部历史著作,而不是更远?
先看一下,东周之前的朝代及帝王如下:
1、夏朝:夏禹建立,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,历时500年。
2、商朝:汤王建立,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,历时550年。
3、周朝:周文王开始,周武王正式建立,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,历时790年。
夏朝距离东周约有1400年
商朝距离东周约有900年
周朝距离东周约有800年
从夏朝到周朝的历史跨度长达近1000年左右。这段漫长的历史被划分为夏商周三个主要的王朝时期,其中东周为周朝的后半段。所以:司马光从东周开始编撰这部历史著作,大致有以下原因:
第一、东周时期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,政治格局和社会变革都发生了巨大转变。这一时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,值得重点探讨。
第二、东周之前的夏商周三代历史资料相对较少,存在一定的缺失和不确定性。而东周及其之后的历史记载相对完善,更便于梳理和阐述。
第三、司马光认为东周时期是中国历史”衰微”的开端,从这一时期出发可以更好地分析历史变迁的规律,总结统治得失,为后世提供借鉴。
第四、作为一部旨在”资治”的历史巨著,《资治通鉴》更关注政治、军事等方面的历史教训,东周乃至以后的时期更符合这一目标。
综上,东周作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,它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重要意义,使得司马光选择从此开始撰写《资治通鉴》,更好地服务于他的历史研究目标。此外还看到一个解释:资治通鉴是接着左传往下写的,司马光从小就喜欢读左传
晋国为什么能被瓜分?
晋文公重耳当年把军政大权交给六卿打理,随着六卿野心膨胀和相互排挤,最后就剩下了韩、赵、魏三家列卿。本来他们只是晋国的家臣,没有资格当诸侯,但是他们从当时的周天子周威烈王那里得到了诸侯的名分,这在周朝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。这导致“春秋五霸”之一的晋国消失了,“战国七雄”中的韩、赵、魏三国冉冉升起
春秋五霸:齐楚秦燕晋; (“春秋五霸” 是指东周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: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楚庄王、秦穆公、宋襄公)
战国七雄:齐楚秦燕赵魏韩;
1、第一个知识点:组织最重要的是维护秩序。
威烈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年),初命晋大夫魏斯、赵籍、韩虔为诸侯。
这导致的结果是,CEO直接越过中层,让下级直接向自己汇报。中层相当于被架空了,越级管理是职场大忌。
为此,司马光写到:
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,礼莫大于分,分莫大于名。何谓礼?纪纲是也。何谓分?君、臣是也。何谓名?公、侯、卿、大夫是也
什么是礼?纪纲是“礼”。天子的最大工作就是“礼”,礼教、秩序。
- “社会等级制度与行为规范体系”。
- 司马光叫做“纪纲”,纪律、刚领;
- 冯唐理解为管理制度。
什么是分?君、臣是“分”。君有君的本分,臣有臣的部分,不能混淆,不能越雷池一步。 - “等级界限与权责划分”,明确不同身份的权利和义务。界定“谁能做什么、不该做什么”
什么是名?公、侯、卿、大夫,不能乱。 - 与身份匹配的名分、称号及社会认可。
礼:管理制度
分:汇报关系
名:职位职务
cm:其实用“系统”去理解可能会更容易。一把手最重要的事情,是建立「管理制度」。没有这个,是不能长治久安的。重要的还是那四个字“可持续性”
成熟企业CEO最重要的事情是找人、找钱、定方向,初创企业CEO最重要的事情是建立管理制度。
“天子之职莫大于礼”,CEO最重要的职责:在管理制度还没设定的时候,设定管理制度;在管理制度已经有的时候,找人、找钱、定方向,执行这些管理制度;必要时,系统地修改管理制度。
解释一下
通常来讲,对于成熟的企业,管理制度已经在那儿了。CEO最重要的事情是找人、找钱、定方向。在驱动人、用钱、执行战略的时候,实际上就是维护管理制度,甚至调整、发扬、改善管理制度。
而初创企业的CEO,如果不迅速建立一套完整、有效的管理制度,就会发现找再多钱、再聪明的人,定再准确合理的方向,事还是不一定能干成,因为没有做事的章法。
说说这里我最大的感悟
我们的人生、生活其实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。
假设我是天子,那对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“礼”,建立并维护秩序。
假设我是CEO,那对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没有管理制度的时候,设定管理制度,有管理制度的时候,找人、找钱、定方向。
那作为自己人生、生活的主宰者,我们最重要的事是什么?
按照我之前把生活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来建模的思想,最重要的是搭建系统和维护好这个系统的运作。
2、纪纲、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是什么?
——职级、职等、定岗、定编,也就是汇报线,谁向谁汇报,谁听谁的。
关于这个观点得多角度理解…
1)除非自己的老板是开天辟地的傻逼,自己还是得遵守这个制度,“分”一乱,天下打乱;可是上位者如果没有能力、品行呢?
2)司马光写的这个内容,本来也就是给皇帝看的,表忠心;
…
如果不是这种极端情况,即使你觉得你能力、能量、道德、品行都比他强,不好意思,你还得听他的。这就是汇报线,管理制度中重要的“分”。
cm:所以努力提升自己,让自己成为制度的主宰者才是更重要的。底层就得受气… 不要以为和上级发生冲突,上级的上级就会向着你,不可能。在一个体制下,大家都是利益共同体。尤其是官场… 难评。
礼教、制度、秩序,是体现在“名”和“器”上的。
“名”就是职位,“器”就是待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