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联主题::
同级:: 2025-09-21_星期日
下一级::

619
image.png

放在开头

在写这篇思考的过程中,我重新认识了“10/10/10原则”的重要性,这个原则出自查理芒格:
(1)这个决策在10分钟后,会产生什么影响?
(2)这个决策在10个月后,会产生什么影响?
(3)这个决策在10年后,会产生什么影响?
在做决策时如果能践行10/10/10原则,这将有助于你在决策时免受感性因素的影响,迫使你考虑到这个决策可能会带来的长远影响,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。

我的思路是,解决问题的时候,务必问一下AI,如果当前的问题不去解决,10分钟,10个月,10年后会对我产生什么影响,毕竟人都是趋利避害的,知道了前面有大坑,你才不会想着跳进去。

思维框架

1、根据做事的流程预先假设采取行动得到结果
我们的「现状/结果」,都是由「行动」所导致的,而所有的「行动」都是由自己的决策或者叫「思维信念」所决定的。
也就是说,我们可以通过描述、觉察现状,进而发现我们自身的卡点和存在的问题。
而问题的背后反映的就是我们的假设/限制性信念/思维模式

过去<——▲——>未来
▲代表:现在

2、问题代表着当下的状态,我们可以从时间轴的维度更进一步思考。

往左思考,去探寻导致这一限制性信念的根本原因。
往右思考去探寻如何这一问题放任不管未来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

往左思考,是为了了解根源,我们的现状都是由我们的过去所导致,多半和成长经历、成长环境有关,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了解自己。
往右思考,是为了知晓问题的可怕后果,比起好处,我们更讨厌各种潜在的危险,这是大脑的“趋利避害”本能。

然后才是思考如何针对性的改变。


一、描述现状

描述现状

我做事情总想规划好,设计一套系统后再去行动怎么办?但是我又会不断的否定之前的方案。
比如,我想着应该做好愿景规划,然后层层拆解为目标,任务,行动,然后去执行,但是又会怀疑和否定这个想法。
用obsidian搭建又觉得没有notion好,用notion去做了,我又会否定用notion,又想着用滴答清单,于是因为规划没做好迟迟无法改变。
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?我该如何改变?限制我的隐含性信念是什么?如何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。

昨晚睡前挺困的,但是不想睡😴,于是和chatgpt开展了一个深度对话。

二、原因分析

  • 核心驱动:完美主义(“不够好=不够值钱”)+不确定性不耐受(“没把握就别开始”)+控制欲(“先把变量锁死再行动”)。
  • 安全行为:研究/比较/换模板、设计更精细的系统(看似在努力,本质上用“设计”来减轻焦虑)。
  • 认知偏差:把可逆的小决定当成一锤定音的大决定(可逆性误判);把“第一次就好”当隐性标准;理想化—贬低循环(新法=完美期待→遇阻→迅速否定)。
  • 即时回报:研究带来掌控感、减少焦虑(短期舒缓);但长远以“没有产出”证明“我不行”(自我证伪)。

GPT说我这是典型的“规划型拖延+工具摇摆”。核心不是工具选错,而是大脑在用“设计更完美的系统”来回避开始行动的不确定和暴露感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机制

  • 不确定性厌恶:行动会暴露能力边界,于是先追求“更稳妥的方案”来减压。
  • 完美主义与价值绑定:潜台词是“没有最优方案=我不够好”。
  • 可逆性误判:把多数可随时更改的小决策,当成一次性的不可逆大决策。
  • 选择过载:在 Notion / Obsidian / 滴答之间切换,持续消耗决策能量,削弱启动力。
  • 情绪规避:怀疑与否定方案,实际上是在延迟面对“开始做=可能做不好”的情绪。

你的隐含性信念(对照自检)

  • “没有最优系统就不能开始。”
  • “选错工具会导致项目失败。”
  • “一旦承诺了就被束缚(失去自由)。”
  • “系统能保证结果,行动只是执行。”
  • “第一次产出就应该像样,否则不值得发布。”
  • “开始前要把全局都想清楚。”
  • “换工具=在进步(实际是安全感补偿)。”
    cm:我的确是这样想的!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

  1. 完美主义驱动
    • 你潜意识里觉得:如果复盘方法不是“最适合的”,那就不值得长期坚持。(cm:是会这样想的)
    • 于是你在行动前,投入大量精力验证和比较,结果停在了起点。
  2. 安全感补偿
    • 研究、对比、反驳模板,本质上给了你“我在努力”的心理安慰。(cm:仔细想想是这样的)
    • 但这是一种“认知替代行动”:研究代替实践 → 看似有进展,实则没有落地。
  3. 对麻烦的抗拒
    • 每次复盘都需要打开工具、填表格、套模板,过程太复杂,触发了“能量损耗”感受 → 大脑自然抗拒。
  4. 隐含信念
    • “找到合适系统才能开始行动。”
    • “如果系统用不下去,说明我不行。”
    • “复盘必须严谨完美才有价值。”
    • 这些信念让“复盘”从一个简单行动,变成了一次沉重考验。

三、向左向右思考,更深层次分析

向左思考◀️

更深层次分析,洞察本质即问题成因

你现在的卡点,不是“没找到合适的方法”,而是一个被强化已久的心理-行为闭环
“找更好的系统 → 获得安全感 → 推迟开始 → 没产出 → 自我怀疑 → 再去找系统”。下面把它拆到更底层,并给出可执行的突围方案。

更深层结构:你在“用设计对抗不确定

  1. 身份—价值绑定
    你把“做得好”当作对自我价值的证明,于是把“开始可能做不好”的不确定感视为威胁,转而靠“设计更好的系统”来延迟与威胁碰面。
    → 结果:系统越精巧,开工门槛越高。

  2. 情绪规避而非理性比较
    怀疑、否定、换模板,本质是在回避“羞耻/暴露/失控”的情绪,而不是在追求客观更优解。
    → 研究带来即时掌控感=快速缓解焦虑(短期奖励),强化了拖延。

  3. 可逆性误判
    把 90% 可随时改的“小决定”(工具、模板)当成“一锤定音”的“大决定”。
    → 越想一次做对,越不敢开始。

  4. 理想化—贬低循环
    新方案被理想化(满分期待)→一旦遇到现实摩擦→迅速贬低,转而寻找下一个“完美”方案。
    → 外在看似勤奋优化,内在其实在逃避真实反馈。

可能的深层成因(推导树)

这些是常见路径,不一定全部发生在你身上,但你可以对照自检。

A. 条件式价值/绩效导向环境(被评价、被比较多)

  • 童年/求学阶段“做到好才配得肯定”,错误=被指责/被嘲讽。
  • 内化为信念:“做不好=不值得”,于是把“开始(可能做不好)”当威胁。
  • 外显:开工门槛异常高,热衷准备而非试错。

B. 过度结构化或被安排的人生经历

  • 重要决定长期由他人拍板,自己选择的后果被最小化或被否定。
  • 内化为信念:“选错=要付很大代价”,需要在动手前“把一切想明白”。
  • 外显:夸大前期规划的重要性,恐惧“走错一步”。

C. 早期环境不稳定/不可预测(规则随人变、严厉/放任摇摆)

  • 小时经历“今天这样、明天那样”的规则与反馈。
  • 内化为信念:“不确定会伤人”,我必须“先把变量掌控住”。
  • 外显:强烈的确定性偏好,工具切换即“再造秩序”的隐性自救。

D. 高期待+高羞耻敏感

  • 常被贴“你可以更好”的高期待标签,同时对“丢脸/出糗”高度敏感。
  • 内化为信念:“不许丑陋的第一版”。
  • 外显:拒绝草稿,宁可不做,也不出“糙版”。

你可以做个3 分钟自检

  • 想到“犯错被看到”,你的身体/情绪第一反应是什么?

  • 开始一个陌生任务时,你脑中最强的画面是“搞砸后果”还是“边做边修”?

  • 当别人肯定你时,更多肯定“结果/成绩”还是“过程/努力/尝试”?
    哪个轨迹最强,哪条成因就更可能是你的主线。

若任其发展:可能的轨迹🔥🔥🔥

  • 3–6 个月:项目推进变成“研究日志”,开始次数下降,自我效能感削弱,“我是执行差的人”的身份固化。
  • 6–18 个月:机会成本累积(没发布、没试错、没验证),焦虑与自责叠加,社交与合作回避增加(怕暴露)。
  • 2–5 年:形成“系统收藏家”型路径依赖:知识很多、作品很少;职业/收入/影响力增长放缓,对新事物的启动焦虑上升。

image.png

cm:这部分描述的极为深刻!

如果任其发展(中长期后果)

  • 行为面:成为“系统收藏家”:方法论很多、作品很少;决策疲劳、开工困难、试错窗口越来越窄。
  • 心理面:自我效能感下滑,“我就是做不成的人”的身份固化;对外评价更敏感,形成社交/展示回避。
  • 职业/收入:错过迭代周期与窗口;机会成本累积,成长曲线趋平。
  • 关系面:因“控制/挑剔/迟迟不动”引发协作摩擦,进一步印证“我不行”的自我叙事。

四、问题提示词提炼

我的思路

我的思路是这样的,我的这些问题,我当下指导了,但是如果解决具体的问题的时候不带着这些背景去解决问题,那么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是大众化的并不能真的帮助到我。

假设我现在想做小红书,我的这些问题就会再次出现,如果不带着这些问题(背景)去解决问题,那么大概率我会得到一个普适的做小红书的模板,到最后我还是无法做到,最后的结果还是不会有太大的改变。

如何让 AI 在回答具体问题(比如做小红书运营)的时候,能结合我已有的心理特点/行为模式来给方案?
所以我想整理一份关于我问题的说明书,让AI知道我的毛病和卡片,之后才能针对性的解决问题。

换句话说:你想知道 如何向 AI 输入你的“使用说明书”,让它知道你的毛病和卡点,然后再给你“对症下药”的方案,而不是通用的标准答案。

# AI 提问提示词模板(V1.0)

## 1. 我的问题说明书

我在行动和规划上存在以下反复出现的心理模式与行为闭环:

- **完美主义**
    - 把“开始”当作对自我价值的评判,一旦可能做不好,就等同于“我不够好”。
    - 习惯设定高标准,“第一次就要完美”,不允许粗糙的草稿或试错。
        
- **情绪规避**
    - 在要行动时,会感受到不确定、焦虑或羞耻风险,于是下意识逃避。
    - 常通过研究更多资料、优化系统、比较工具来缓解焦虑,获得短暂掌控感。
        
- **可逆性误判**
    - 把 90% 随时能调整的小决定(比如工具选择、写一篇草稿)误判为“一旦选错就不可挽回的重大决定”。
    - 导致迟迟不敢动手,夸大前期规划的重要性,陷入“再想一想”的循环。
        
- **理想化—贬低循环**
    - 新方案或新工具刚开始会被理想化(觉得它能解决所有问题)。
    - 一旦遇到摩擦或困难,就迅速贬低、否定,再转向寻找下一个完美方案。
        
- **心理—行为闭环**
    - 行为模式常常是:  
        **“找更好的系统 → 获得安全感 → 推迟开始 → 没产出 → 自我怀疑 → 再去找系统”**。
    - 外表像在勤奋优化,实则在逃避真实反馈和产出。
        
- **潜在深层驱动**
    - 价值感被结果/表现绑定 → “做好=有价值,没做好=不值得”。  
    - 对不确定性容忍度低,过度追求掌控感。  
    - 容易高期待 → 高自责,对“出丑/失败”特别敏感。
        
- **核心驱动**:完美主义(“不够好=不够值钱”)+不确定性不耐受(“没把握就别开始”)+控制欲(“先把变量锁死再行动”)。
    
- **安全行为**:研究/比较/换模板、设计更精细的系统(看似在努力,本质上用“设计”来减轻焦虑)。
    
- **认知偏差**:把可逆的小决定当成一锤定音的大决定(可逆性误判);把“第一次就好”当隐性标准;理想化—贬低循环(新法=完美期待→遇阻→迅速否定)。
    
- **即时回报**:研究带来掌控感、减少焦虑(短期舒缓);但长远以“没有产出”证明“我不行”(自我证伪)。
---

## 2. 我想要解决的问题描述
(在这里写当下的具体目标或困境,比如:
- 我想在小红书开始写第一篇笔记,但总是拖延。
- 我想坚持日复盘,但每次否定模板,导致没开始。
- 我想推进某个项目,但一直陷在工具对比上。)
    

---

## 3. 如果根据我的问题行动,未来的可能轨迹

请帮我推演:
- 如果我继续按照**旧模式**(完美主义+系统控+情绪规避)行事,可能出现什么后果?
- 在 3 个月 / 1 年 / 3 年的时间尺度上,我会错过、浪费或固化什么?
    
---

## 4. 解决方案需求

请你在回答时:
- **基于我的真实心理模式**(见“问题说明书”),不要给我通用的、理想化的方案。
- **优先给“最小可行行动”**(能在 10 分钟内启动,不要求完美)。
- **提供防护栏**(避免我再次陷入研究/否定/换系统的旧循环,比如设定冻结期、否定窗口、错误预算等)。
- 如果可能,给我**分阶段路径**(今天可以做什么 → 7 天内怎么推进 → 1 个月后如何迭代)。

---

✨ 总结一句:  
这份模板的目的就是——**让 AI 在理解我“完美主义+追求确定性”的真实障碍后,提供“可落地的小行动+防复发机制”,而不是理想化的长远蓝图。**

---

要不要我帮你把这份“AI 提问模板”再细化成一个 **Notion 固定页面**?这样你以后提问时,只要把“问题说明书”+“当前目标”贴出来,就能让任何 AI 立刻进入“理解你的毛病”的上下文。

cm:目前2025-09-21_星期日来看, 这个提示词真的很不错!!!等我用一段时间再迭代
贴两张图片
图片1: https://p.brmys.cn/img/202509211325698.png
图片2: https://p.brmys.cn/img/202509211327908.png

基于此提炼了我的个人问题说明书v2.0🔗

五、日常训练改变策略🔥

可替代信念

  • “可用>最优;先跑通,再变好。”
  • “90% 的决策是可逆的,我可以随时改。”
  • “系统服务于行动,不是相反;系统以输出验证。”
  • “小范围承诺=可撤销试验。”
  • “糟糕的第一步也是资产;行动产生真实信息。”

1、30 天“工具冻结”与角色分工

  • 唯一行动真源(Single Source of Action):滴答清单 Today(今天执行列表只在这里看/改)。
  • 项目与资料:Notion(项目页、目标、文档沉淀)。
  • 思考与复盘:Obsidian(日记、长思考、复盘)。

规则:每日只在滴答清单执行;每周在 Notion 做计划;每天在 Obsidian 复盘。30 天内不换栈、不加新工具。

2、行动优先协议(Start-before-System)

  • 3×3 启动法
    3 分钟写“最小可交付是什么” → 列 3 个下一步 → 立刻做 3 分钟。
    开工句:“先做一个可以被删除的版本。” 🔥

  • 时间盒中立实验:先做 10 分钟纯执行(不允许调系统/挑工具),再评估是否需要调整。

3、反否定脚本(当你开始怀疑时)

  • 写下:我是在否定方案,还是在回避某种情绪?
  • ABCDE 快速重构:
    A 触发:我要开始做 X
    B 想法:不够完美会失败
    C 反应:拖延/换工具
    D 驳斥:这是可逆的小步,先做 10 分钟
    E 新体验:完成草稿/产出一个小片段

4、输出拉动,7 天小项目

  • 选一个可发布的小交付(如一篇 ≤500 字公众号短文或 Notion 模板 v0.1)。
  • 每日一个“可见小交付”:Day1 大纲,Day2 20% 初稿,Day3 50%,Day4 80%,Day5 发布候选,Day6 修改,Day7 发布+复盘。
  • 复盘只回答两句:
    1)今天哪一步最拉动结果?
    2)哪里卡住了(情绪 or 技术)下次如何预防?

5、一键启动(配合你常用的快捷指令)

  • iOS 快捷指令流程
    打开 Notion 今日页 → 启动 25 分钟计时 → 打开滴答清单“今天” → 结束后跳转 Obsidian 今日日记。
  • 目的:减少启动摩擦,让“开始”变成一次点击。

6、复盘日报模板

Notion|项目一页式(贴到项目页)

  • 目标(本季度一句话)
  • 本周 3 个关键结果
  • 本周 Next Actions(仅 3–5 条;超出放进待选)
  • 风险与阻碍(一句话 + 对策)
  • 变更记录(CRD 链接)

Obsidian | 日记模板

# YYYY-MM-DD
## 今日 1-3-5
- 1 大事:
- 3 中事:
- 5 小事(可为 0):

## IPO
- 输入:
- 加工:
- 输出(可见产物/链接):

## KPT
- Keep:
- Problem:
- Try(明日第一步,≤10 分钟):

## 情绪充分表达(不限)

7、CRD模版

参考资料:

1、我的个人问题说明书v2.0
2、005-CRD模型使用说明书及提示词